查看原文
其他

竹庆本乐仁波切 | 真正的利他之心来自一种平和安宁的心境

噶举法幢
2024-09-20


摘自:竹庆本乐仁波切著《叛逆的佛陀



有时我们说这是个大世界,但有时又说这世界真小。不管怎么说,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有数不清的人,而他们心中也有数不清的痛苦,不管是内心或外在所造成的痛苦,数量多如地球人口。不仅如此,随着痛苦而来的孤独感和隔离感,更是让痛苦变本加厉。痛苦让我们有一种“没有朋友”的感觉,觉得孤立无援。


有时当我们打开自己的心,去感受别人的心时,那痛苦之巨大几乎让我们难以忍受。我们的爱与慈悲顿时受到震撼,吓呆了。这时,记住以下这点是有帮助的:不管是什么样的痛苦,单纯的温暖善意,有时就是我们所能提供的最有力解药,它传达出这样的讯息:“你不是孤独的,我在这里,看着你,听着你,我和你在一起。” 就算只有片刻,就算只有一天,这真心的连结就可以改变生命行进的轨道。真心、诚挚的善意,就像一剂专治锥心之苦的广效抗生素。


然,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给予人们食物、提供工作、住所,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,当我们有能力付出时,不应有所保留;但是付出真心与善意,却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。


而,给予别人这样的善意之前,我们应该先学会对自己人善,如此,我们才能迎向他人,然后把同样的温柔善意扩展到别人身上。让我们再次记得,帮助别人并不表示要怀着“救度”他的野心,试图依自己的观点,把别人“导入正途”。如果有什么方法是真的可以拯救谁的话,真心与善意大概是唯一的方法了。将人硬往你心中既定的目标推去,是救不了人的。带着这样的动机来助人,你所做的一切会比较像是个肩负传教任务的宗教家,而不是好朋友。想要成为别人的拯救者,其中有很大的自我中心的想法,同时也是一种“有神论”的观点。也许你会想:“我只是想解救乔伊和玛丽脱离痛苦,又不是要拯救他们的灵魂。”事实上你只是用了不同的说法,在态度与做法上并无不同。


相反的,我们可以只是做别人的好朋友。如果你有一个好朋友,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,你知道他会尽可能的在你身边。他不会试着感化你、拯救你,只会在那里支持着你,创造出任何你所需要的环境。当一个人试着拯救另一个人时,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变调的时候。也许你想解救朋友或同伴脱离哀伤、忧郁,或者单纯只是想改变他错误的观点,但你却必须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完整性,也要认识到自己智慧的有限性。


另一方面,在很多情况下,你唯一能够给予的,也唯一需要给予的,只有温暖的善意。颗友善的、温柔的好心肠,就能够融化人与人之间的藩篱。当你能在心中感受到那股真挚的善意,然后把它扩展到别人身上,那么就算那个人正身陷悲伤或难关之中,也能感受到你的善意中带有疗愈效果的温暖与平和。


欣赏这个苦乐交织的世界,只是另一场更伟大冒险的开始。当我们把“心”与“爱”都打开了,并且让它们合而为一,共同运作时,我们会变得更勇敢,勇气十足。我们从欣赏这个世界的观点,一路前进,到达一心只想利他的领域。当然,这不是一蹴可及的事,而是要一步一步培养的习惯。如果我们培养欣赏别人、喜爱别人的习惯,这种习惯会越来越强;如果我们培养的是透过无我的视野看待这个世界,这种习惯也会越来越强。当这些习惯全部集合在一起,将会把我们的自利之心转变为对于他人的慈悲与无私的关怀。


慈悲心与利他心有何不同?从佛法的观点来看,它们是一样的,但从“实际操作”的角度来看,“利他心”意味着慈悲心已经扩展到一个地步,以至于决心奉献自己为别人的利益而努力。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在乎自己,而是我们在想到自己需要什么之前,总是习惯先想到别人的需要。就像在餐桌上,我们总是很自然的把菜端到每个人面前,最后才是自己。在医院排队等候治疗时,我们不会插队到前面,遇到更紧急的病人时,我们让出自己的优先权。每当看到有人拥有金钱与权利,并善加利用来利益众生时,我们就感觉欣喜,就算那个人不是自己。


换句话说,真正的利他之心来自于一种平和安宁的心境,我们对自己的一切感到满意,对于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心满意足,我执已经被降伏了,现在的我们又轻松,又快乐。慨然施予变成一件毫不费力的事,是快乐的来源。



阅读更多精彩开示


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 

一步也不可延迟退转

关注我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噶举法幢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